疫情下,茶有什么用?
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疫情下,茶有什么用?

中国经济四十年腾飞,催动着无数人奔忙在路上。一场突然爆发的疫情打断了我们习惯的节奏。还记得那些突然安静无人的街道、商圈,被迫退回到小小的家里,让我们开始更加关心健康,关心身边的人。

关心健康、饮食和家人,或许是我们在这场疫情中能够找到的正向力量的重要部分。而茶在其中则可以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。陈宗懋院士的演讲中指出茶叶对人类的三大健康杀手——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症、癌症、退行性疾病,都有积极的作用。

茶,不仅是心灵舒适的伴侣,更是实实在在维护着我们健康的饮品。是时候,端起这杯茶了。

目前我们中国人,包括其他发达国家的人也差不多,危及生命的杀手主要有三个,就是三种疾病,分别是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症、癌症、退行性疾病。

首先,我们看茶叶对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症的作用。从1999年开始,WTO正式宣布肥胖是一种疾病,后来又提出了代谢综合症。什么是代谢综合症?包括腹部肥胖、超重、血脂异常高、高密度胆固醇、高血压还有糖尿病以及微量的白蛋白酶高,这就是代谢综合症的定义。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,对于上述问题都进行了全面科学地总结,这些总结里,绝大部分报告都认为茶叶里的茶多酚确实可以减肥、降低体重和低密度胆固醇。

茶叶研究进行了这几十年,我们发现大约500~900毫克的茶多酚化合物,就能有效地降低低密度胆固醇的含量,降低血脂的含量,降低血液的粘度,对心血管疾病有明显效果。研究发现,如果每一天能够服用600~900毫克的儿茶素,连续三个礼拜可以降低大约1.5公斤的体脂,就相当于10500千卡的能量消耗,大约相当于我们每天散步45分钟。所以某种程度上,喝茶能够起到等同于散步的功效。前提是,喝茶必须得达到一定的量,需要每天饮3~4杯以上的绿茶或者是上述剂量的儿茶素,太少则没有效果。

第二大人类生命的杀手——癌症。目前中国癌症患者最多的是肺癌患者,仅2015年就有733000人患肺癌,排名第二的是胃癌,第三名食道癌,第四名肝癌。世界上很多诸如美国、日本、英国、中国、以色列等国家都针对茶叶抗癌方面做出了很多研究,至少有上万篇论文都证实了茶叶在活体内具有抗癌效果。

在此方面,日本在2002年发表资料,对8522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跟踪调查。这八千多人中有419人发生了癌症。通过这方面的调查,发现饮茶确实可以延迟或者降低癌症的发生。通过饮茶,癌症的发生率可以延迟7.3年,即使癌症发生了,病情恶化也可以延迟7.3年。女性每天喝茶十杯的话,至少癌症发生的时间可以延迟7.3年。男性,平均延迟3.2年。之所以效果没有女性那么好,是因为男人有抽烟喝酒等干扰因素。

第三个生命杀手是退行性疾病。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兹海默症、帕金森症以及一些淀粉状的血合体积累引起的疾病。过去很多人觉得老年痴呆不致命,现在全世界统计下来,死亡率已经排到第五位了,死亡率非常高。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800万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患者,患病的人数还在增加,估计到2025年从1800万要增加到3000万,我们国家患病的人数占世界的1/3~1/4。

2001年英国Newcastle大学的科学家最早报道了饮茶具有改善记忆功能的功效。近20年来,美国、以色列、英国、日本和中国等国连续进行了大量流行性调查、发病机理、预防和防治的研究。在2010年的老年性痴呆病国际会议上,发布了对4809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饮茶数量和老年性痴呆发病率的调查结果。每月喝茶5~10次、每周1~4次和每周5次以上3个组的受试人群,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分别降低了20%、43%和31%。

2002年在美国发表的一个饮茶与帕金森氏病间的流行性调查表明,每天喝茶2杯以上,可以使帕金森氏病发生的危险性下降28%~60%。亚洲对63000个人做了12年的调查,证明黑、红茶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成反比,喝的越多,越不容易发病,能够改善脑功能,增强记忆力和注意力。

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键是在脑部。脑部对氧非常敏感,易遭受氧化攻击,需要有相当于单位质量20%的氧以保证其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。患老年性痴呆的老年人通常出现脑部脂质、蛋白质和核酸受氧化损伤的早期病理学特征。

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很强抗氧化活性的化合物,尤其是酯型儿茶素EGCG。这类儿茶素还对人体内抗氧化剂保护酶,如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和过氧化氢酶(CAT)具有调节作用。据日本科学家研究表明,长期摄入含有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绿茶后,一方面可以增强抗氧化酶类的活性,另一方面可以对β-淀粉样肽的产生发挥抑制作用和提高海马神经的形成。

最后,我想强调一点,茶不是药物,但是饮茶可以预防和减轻人体疾病,对调节身体及增强体质、提高抗病性的作用是真实的。我曾经从报纸上看到过一句话,觉得挺好:喝茶一分钟解渴,喝茶一小时休闲,喝茶一个月健康,喝茶一辈子长寿。

来源:普洱杂志

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